这个春天,我有点“放纵”自己。除了看花看展、参加各种聚会,规划一次“航海”之旅,最“正经”的事就是读完了陈冲的《猫鱼》。这本书比南京城墙的砖还厚重美林配资,给我留下了不少感触。
陈冲的写作,给我提供了一个特别的范例——究竟是通过自然历练来成长,还是通过外界的压制来塑造自己?我们究竟该如何面对“强者”与“弱者”的身份?陈冲的作品无疑展现了她对这些问题的深入思考。
作为一位并不总是笔耕不辍的写作者,陈冲的文字有时会带有倦怠、干涸的痕迹,在那些时刻,她常常借用引经据典、大发议论的方式来抒发情感,也有时会体现那个时代人群的独特特征。但当她状态良好时,写得真的特别好!她的文字如同奔流的河流,时而脆弱,时而坚韧,充满了才华与生命感悟。最让我感动的是她的真诚与坦率——她没有任何隐瞒,反而展现了她所承受的强大支撑力与宽广的胸怀。这种自省的独立态度,不仅与她的经历、身份有关,也与她的亲友圈和成年的自我选择息息相关,值得敬佩。
展开剩余81%谈到“做子女”这一话题,《猫鱼》中陈冲花了大量篇幅,尤其讲述了她的母系家族历史,从母亲的外祖母“矮好婆”到外祖母史伊凡,再到她的母亲张安中。陈冲用严谨的考证方式回顾了家族的历史,尤其是自己如何“从哪里来”。这一部分内容,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。
对于“矮好婆”,陈冲简要提到,她是一个戏迷,虽然她的小脚让人印象深刻,但她在家庭中教导孩子们接受良好的教育。至于陈冲的革命者姥姥——她曾获得周恩来的亲笔感谢,她有着两次不顾一切的“出走”历史,一次前往英国,另一次则从上海逃往重庆,带着自己的大女儿。陈冲专门用一个章节描述了她的姥姥,题为《没有女人会因此丧命》,讲述了姥姥带着年幼的母亲在战争时期,从上海(当时日占区)逃往重庆的艰辛旅程。在这段历史中,姥姥为了求得帮助,甚至不得不忍辱与有权有势的人共度一夜,体现了那个时代女性的坚韧与无奈。
陈冲在书中对母亲张安中的描写尤为深刻。她是一个神经药理学家,外表甚至比明星还要美丽,给了陈冲深远的影响。陈冲曾写道:“她那不可腐蚀的纯洁和真,比我见过的许多少女都更有‘少女感’。”对母亲的崇敬与敬仰可见一斑。为了更好地理解母亲的“存在”,陈冲花费了大量的时间搜集母亲的痕迹,甚至通过写信给母亲的朋友和同学,寻找与母亲有关的记忆和细节。这种对母亲深切的怀念,打破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父母子女关系中过度强调“孝顺”的常规,给了母亲更多的存在感,真让人动容。
陈冲对母亲的描写还特别提到,母亲曾为她的事业做出了很多牺牲。她回忆到母亲曾跟她说:“你为两个孩子做出了太大的牺牲,耽误了你的事业。”这句话让她震惊,因为她一直认为是自己的丈夫和孩子为她的事业做出了牺牲。而通过母亲的这番话,陈冲发现自己并没有像她以为的那样孤注一掷。
在陈冲的回忆中,我们也看到了母亲的脆弱与恐惧。由于家族中男性有精神病基因,母亲曾一度害怕儿子有艺术天赋,并因此非常排斥儿子学习艺术,甚至一度认为,阻止孩子有艺术天赋,就能杜绝那些不幸的“天赐的诅咒”。
关于恋爱与婚姻,陈冲在《猫鱼》中真诚地讲述了自己青春期的初恋、失败的婚姻、与已婚男人的恋情、甚至被性侵的经历。她毫不掩饰,展现了自己在爱与痛苦中的成长。陈冲在书中提到自己曾经的七段恋情,包括初恋M、渣男W、护花使者X(一夜情)、备胎汤姆、托举者N(柳青)、已婚人士鲁特格尔,以及丈夫彼得。
她甚至还写到了拍《小花》时,自己对唐国强的好感——有一天,她和唐国强一起回招待所学英语,之后她不自觉地睡了过去,感受到了一份甜蜜而美好的感觉。
至于婚恋对成长的影响,陈冲的总结深刻而有意义:“这些恋情早已潜移默化地改变了我的人生蓝图,成为灵魂的一部分。”
对于自己的工作,陈冲也有很深的思考。她的演艺与导演生涯给她带来了不少“作业”,她谈到从里尔克的《给青年诗人的十封信》到黑塞的《歌尔德蒙与纳尔齐斯》这些书籍的影响,表露出自己在艺术上的追求。
《猫鱼》共三十三万字,这本沉重的书,我分多次读完,依然感受到它的魅力。这本书超越了个人自传,它融入了文学的深度与广度,让人陷入思考与感悟。
陈冲的记忆与我有许多交集,她的写作远不止是为自己的六十岁做总结,而是她对文学的标准和追求。她通过这本书呈现了一种时代与记忆的质感,把我们带入一个深邃的梦境,让曾经的一切依然清晰可见,未曾逝去。
发布于:山东省凯丰资本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